就业重压下的中国大学生实习现状
[摘要] 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找工作的程序被一再提前,实习的目的从过去的专业实践转而直接指向了就业。   实习生,背负着我们时代人际压迫下的优胜劣汰,他们在社会资源重新整合的乱局中,

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找工作的程序被一再提前,实习的目的从过去的专业实践转而直接指向了就业。

  实习生,背负着我们时代人际压迫下的优胜劣汰,他们在社会资源重新整合的乱局中,慌乱登场,手足无措。


想要实习不容易

  “实习?难!难!难!此时此刻,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系学生王蕊(化名)在自己大三暑期的实习日记上开头便打了三个惊叹号。

  王蕊来自青岛市的一个县城,想找一家好的实习单位,为将来到青岛工作做准备。她先在青岛亲戚家落脚,买了一张地图,兴冲冲地出门了,“实习生又不要钱,多个白干活的有什么不好?”怀揣着这样的心思,王蕊初生牛犊不怕虎,根据地图上标注的新闻单位地址,一家家找了过去。

  “您好,我想到报社实习。”

  “请找热线记者。”

  “对不起,我们记者做不了主,这个事得有总编室的许可。”

  ……

  “早报总编室现在不需要实习生,请找晚报吧。”

  “对不起,晚报现在的实习生名额已满,你问问早报吧。”

  “主任出去了,你下午再来吧。”

  “哦,报社正在开会,你明天再来吧。”

  王蕊决定背水一战,走进了当地一家著名报社,这里戒备森严,她只能够到达前台,而对方根本不给她任何机会。

  于是,7月的酷热天,她坚持在报社门外等。每天早上,她都和前台小姐一起上班,倔强地等着奇迹发生。后来前台小姐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来啦!”

  第三天时,前台小姐劝她回家,说这里没有熟人介绍是不可能进来实习的。此时,她买的一张50块钱的电话卡已经打光了,一切都令人绝望。她不知道自己该去什么地方,所以还是一直等。站到第五天,一个记者看不过去了,主动告诉了她报社人事处长的电话。处长接了电话:“现在我们一般不接受实习生了……”眼看最后一丝希望开始破灭,王蕊请求处长看一眼自己的简历。处长答应了。王蕊拿着厚厚的简历奔向了最近的复印店,并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报社大厅传达室。

  接下来的等待焦急又漫长。下午3点,王蕊打电话去,占线;3:30,被告知处长在开会;4:00,接电话者说处长刚刚出去;4:15,处长接了电话,但说还没有来得及看她的简历。

  王蕊急得都要哭了,她说,自己已经在外面等五天了,“什么?这些天你一直在报社外面?”处长很惊讶,口气忽然和蔼了,“你现在到我办公室里来吧。”

  尽管打电话的地方与报社近在咫尺,王蕊还是果断地拦了一辆出租车,五分钟后就出现在报社人事处办公室。处长将王蕊安排到了记者部。

  王蕊办完实习手续,走出报社,突然间,眼泪不可遏止地流了下来。

  就业重压下的实习错位

  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王蕊的倔强与幸运,“现在要找个对口的实习单位太不容易了!”南京一位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学生樊宁说。

  为找到一个实习单位,他的许多同学求亲靠友,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都仍然没有找到单位。情急之下,有同学求助于中介公司。

  这些中介公司大都是通过在校园里发传单,或者往手机上发短信招揽实习生,需要学生先交钱,介绍一家单位收费50元到100元不等,由他们领着去单位面试。有同学经介绍进了大饭店,但工作任务是端盘子,最常碰到的情况是被单位安排去做促销,从早干到晚,一天得30块钱上下。

  当记者问到端盘子之类的实习是否有助于找工作时,樊宁迟疑地说:“起码可以增长生活经验吧。”她自己实习时进了父亲工作的单位:一家造纸厂,与樊宁的食品研究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她在单位晃了几天,实在找不到事情干,主动结束了实习。

  有意思的是,几乎与此同时,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严林到了樊宁渴望进入的食品研究所实习,但他却愁眉不展,因为他的专业是社会保障。

  学校并不要求大三学生实习,可有了学哥学姐们就业难的前车之鉴,除了考研的同学,大三同学几乎都在为实习奔走。严林的一个同学听说深圳定期有人才交流会,一放假就南下,而三个多星期过去了,实习希望渺茫,“同学还发短信托我帮着找单位,可我哪里有这个能力呢?”严林说。他自己还是在北京工作的姐姐辗转托人,才安排进了食品研究所。

  在食品研究所里,严林的工作是协助别人做实验,除了洗刷器皿,严林实在插不上手,这让他除了对酒的分类有了一些了解外再没有什么收获。他只得结束实习。

  实习为什么这样难?

  对于实习难,大学生们都说:“僧多粥少”。王蕊以青岛为例,本来进青岛市工作就很困难,城市的门槛很高,以谋职为目的的实习直接受到了影响;青岛的媒体数量又有限,而仅当地大学就有不少设立了新闻系和中文系,外地大学学生想来报社对口实习自然是难上加难。

  《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刘俊彦认为,实习难发生在整个社会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并且,从1999年扩招后,大量大学生已经陆续进入了就业期。2005年,预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刘俊彦认为,在此背景下,大家纷纷选择实习来做就业缓冲。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找实习单位时,女生比男生要难;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比落后地区要容易一些;传统的医学类、师范类专业的实习问题比较好解决,而比如会计类等专业就很难解决——公司不会让实习生来给他们做账、管钱。

  人力资源方向资深培训师罗宇昕曾长期致力于大学生择业的研究,她认为实习难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一些大学生实习时态度比较倨傲,嫌报酬少,工作态度不佳,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效率,也使得单位不再相信实习生,断了后来者的实习路。“实习生乱说话、乱做事也是会给公司带来负成本的。”罗宇昕表示。

  其他可以看得见的正的成本包括办公设备支出,以及实习生的人工花费和劳动补贴。“我刚刚拒绝了一个实习生。”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杨华告诉记者,“接收了就要对他负责,比如办公室是否坐得下,我有没有精力带。”

  罗宇昕特别提醒实习生要摆正心态,因为今非昔比,市场化公司和传统的国有企业不一样,他们没有义务为实习生提供无偿帮助,实习生必须自力更生。


请给年轻人机会

  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大学生通过实习最终找到工作的比例很大,给他们实习的机会,就是给了他们就业的希望。 
 
  “实习是非名牌大学的学生角逐职场的关键,他有名牌大学文凭,你有实习经历。这就是你的求职优势。”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总裁兼首席职业顾问卞秉斌认为,以谋职为目的的实习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为中国的职场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对专业技术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兢兢业业干活的态度的关注,如果能够通过实习增长专业经验,就能够提高自己在人才价值方面的安全系数。

  相反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如果非名校毕业,专业不对口,又没有实习工作经验,即使肯俯就低端人才市场,工作也越来越难找。

  卞秉斌认为,当今的中国大学生正面临历史性的难关,岗位供求关系的压力,在未来四五年内都没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必须要找出合适、科学的方法应对,提前实习是突破就业重围的一个良方。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大学生通过实习最终找到工作的比例很大。企业一般会对学生先试用,在用的过程中再考察。这种毕业前的实习类似于试用,它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与就业挂钩。

  “采取实习的方法,更好地了解被聘员工的素质,实际降低了公司的用人风险和成本,”《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刘俊彦说。

  现实运作中,很多单位切身体会到名校和高分都靠不住,必须在实践中看这个人好不好用,实习无疑是一个考察捷径。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介绍,过去实习问题没有引起社会重视,现在,随着学生实习市场逐步加大,相应的实习生制度却还没有建立起来,于是出现了一些实习乱象。

  比如很多学生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对于究竟找什么样的实习岗位不甚明确。而国内一些私有企业对学生来实习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实习只会添乱。

  相比而言,外资企业的实习生制度比较完善。

  现任天津一家大型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李平说,这和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相联,一些成熟的大公司很愿意培养新人,像摩托罗拉、IBM等公司,均有专门的实习生项目,他们认为实习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能为科研注入新的灵感。

  中国实习网负责人王泓介绍,外企招实习生是因为这些公司特别看重年轻人,他们认为年轻人是推动企业进步的力量,比如宝马公司的无级变速箱就是实习生发明的。

  王泓建议,中国企业多提供岗位给年轻人实习。还可以缓解就业难背景下的社会问题。

  对于那些家境贫赛的学生来说,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是最迫切的要求。如果这种要求受挫,矛盾就会尖锐起来。

  相关的毕业生指导机构已经注意到了实习问题,今年6月,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了“实习双选周”,上海市团委发起了“大学生见习计划”,要求上海市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

  《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刘俊彦认为,我们国家可对照德国的“双轨式”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法律要求,规定所有的企业必须对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否则在税收上有区别对待,而且不仅面向大学生,还要为大中专学生提供机会,最终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实习攻略

    以下建议由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首席职业顾问卞秉斌提供)

  宜主动出击:找实习岗位和找工作一样,要讲究方法。公司一般不会对外公布实习机会,可以主动和其人力资源部门联系,主动争取实习机会。可特别留意正在招聘人选的公司,说明其正缺乏人手,在没有招到合适的员工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暂时选择实习生替代。

  宜知己知彼:求职信和求职电话要稳、准、狠,即稳当地了解公司所处的行业大背景及所申请岗位的要求,准确地阐述自己的竞争力,自信自己就是对方要找的人;同时很诚恳地表现出低姿态,表示实习的热望和决心。此外,规范的简历,良好的面试技巧都有助于提高实习成功率。

  宜避热趋冷:寻找实习单位时,宜避开热门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发布网站,勇于找冷门公司,回避热点信息和实习高峰期,实习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忌免费午餐: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是双赢关系,主动跟对方说我不要钱来干活是很糟糕的开始,说明自己缺乏自信。有价值的付出一定要有价值的回报,不存在施舍性的实习岗位,能够为雇主创造价值的实习生才是对方所需,而理性考虑到实习生价值的单位会给予实习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忌盲目实习:未来求职拼的是专业度而不是态度。谋职实习不应是简单的劳动经验积累和态度培养,比如端盘子一类的工作,可能会增加挫折体验;与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在未来求职竞争时含金量很低,从找工作的角度,这样的实习弊大于利。


今天的实习,明天的饭碗?

(作者潘小燕,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现就读于纽约Syracuse 大学传播学院)

  即使公司不提供任何薪酬,很多学生也愿意为一个可贵的锻炼机会倒贴路费住宿费,甚至花钱寻求合适的实习项目。 

  注重生产力的美国公司青睐经验、不迷信成绩,一份全优成绩单作用有限,倒是实习给毕业生谋职提供了更多可能。

  对许多学生来说,最理想的是在自己早就心有所属的公司实习,并通过优异表现毕业后顺利转为雇员。即使实习单位因种种原因无意招新人,在行业领先的大公司实习的经历和一份该公司主管强有力的推荐信依然能使其他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眼前一亮。

  对美国大学来说,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饭碗,可能危及学校将来的生源。无论从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角度,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学校多主动和对口行业挂钩,为学生实习乃至求职牵线搭桥。一般来说,美国本科教育的三年级和硕士教育的二年级起,确定学生已经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知识,学校就允许并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多数情况下,学生在修课同时,每周将20小时左右时间用于实习。实习时间短则三个月,长则9个月甚至一至两年。实习可以和修课一样计算学分。

  美国的知识型产业居多,“人才就是生产力”是很多用人单位的共识。美国政府乃至各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多乐于把实习生看作潜在资源,将实习看作宝贵的人员考察机会以评估实习生成为正式员工的可能性。

  他们多乐意为学生实习报销部分交通或住宿费,或按工作小时付薪。公司认为付酬促使雇主更好地利用实习生资源,也使他们有充分理由要求实习生有更好的工作表现。在初级职位的聘用上, 公司多会倾向于曾在本公司实习过的候选者。所以对许多美国学生来说,校内的就业市场是很好的谋职途径。一旦和心仪的公司达成实习意向,就离求职近了一步。

  即使和谋职毫不相关,实习作为有价值的岗位培训依然被学生所青睐。即使公司不提供任何薪酬,很多学生也愿意为一个可贵的锻炼机会倒贴路费住宿费,甚至花钱寻求合适的实习项目。一些实习中介也由此而生, 以为学生安排实习作为生财之道。一个名为“华盛顿实习项目”的公司专门为院校学生安排在首都华盛顿的实习,已将其学生客户安排到了国会图书馆、美国商会、美国财政部、NBC电视台等各部门和公司机构。 其网页首页便是一张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和该公司介绍到白宫的实习生的合影。学生须交纳3040美元以享受从简历润色到实习安排的一系列服务。公司安排专门导师负责整个实习项目的衔接, 确保实习效果。这种实习机会的取得初看颇有商业味,操作上也更像收费的职业培训,但学生对此并不反感,用人单位也比较信赖经其筛选的实习生。

  当今天的实习和明天的饭碗多多少少挂上了钩,实习就可能成为一场压力颇大的同学竞争。一位加州伯克利新闻学院校友回忆和其他两位同学在《纽约时报》的实习经历时说:“我们都竭力在超负荷工作中证明自己,当然有人做得更‘出色’些,根本没时间搭理自己的同学,倒是经常请编辑喝酒宵夜。”她所指的请编辑喝酒的,便是后来因剽窃和捏造新闻而引起《纽约时报》高层地震的杰森·布莱尔。布莱尔曾将自己的错失归咎于《纽约时报》巨大的工作压力,似乎尚有几分真实,其实这种生存竞争的压力早在实习中就存在了。

  

(转载于中国新闻周刊)

通信智库更多

分析师:周行 在通信招聘和求职过程中,怎样合理的谈薪酬待遇,是HR和求职者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详细】

最爱看
热评榜关注榜
合作伙伴
关于通信人才网|服务协议|隐私保护|隐私保护|隐私保护|
Copyright © 2006 - 2024 通信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